疫情,把校友凌子奔向母校的腳步擋在了半道上,這點阻撓還真把我們這些地質人的韌勁給激起來了。疫情結束,緩緩神兒,凌子又出發了,看校友們的報告,凌子已經走過天安門,離宣化——他記憶中的校門越來越近了。
決定從楚雄出發回母校,是凌子退休后開始籌劃的人生大事。從校門走出后,工作—生活—生活—工作,退休后,生命中最大的主業少了一個,我猜,他回母校除了感恩,還有問道。
注視凌子也觀照起我自己,中午接到姐給我發來潘大成的文章,不禁感嘆,凌子這事真牛!大成感動了,我也為之感動!跟著凌子的腳步去膜拜宣化的還有那么多校友,我們一起大步走在這個美好的陽光大道上。
懷念宣化母校的我們,都生長在在中華大地上唯一一段太平盛世之中,歷史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帝制發展到新中國,學友大多數生長在農村,非常奇妙地感受到原始農業、傳統制造業快速發展到信息社會的多彩現實。我們生于艱難的上世紀末,人生的信條就是生活和工作,沒有職業的生命似乎沒有了意義,在很多退休者規劃下半場的時候難免陷入迷茫,凌子選擇了最艱苦卻也最有根性的方式——萬里歸途,回到母校。凌子徒步不像《阿甘正傳》里的阿甘的徒步,我欣賞阿甘。除去對母校的情感和對祝愿母校越來越好之外,我對尋根是一個抱著不執念態度的人,對于個人、成長、走向遠方、走向高處,當是義無反顧。
圖為趙松波先生在深圳荔枝公園作的漢字裝置藝術展
人生,沒有回頭路,未來,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算一步。我們學校有經管系,大多學習過國民經濟的同學,對計劃經濟都深有感觸。2023年,不單是科技領域提起“硅基生命”的元年,也是中國經濟結構大變局的元年,新時代,老路一律不再。跟我較勁說社會生態的底層邏輯沒變,社會關系的規律沒變,別懟我,不聊這些。凌子走向母校的過程中,像一粒石子砸向平靜的水面,激起無限漣漪,我相信,其中滋味,所有被帶動的,各有所得。
圖為趙松波參與推動的惠州巖茶產業目前已初見成效,成為惠州鄉村振興的標桿,也是惠州地方名片,《惠州巖茶標志》亦為趙松波設計。
我們揚棄尋找崗位,尋找意義的價值觀吧,意義不存在課本、校園,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生活之中。人生把自己的健康調整好,把快樂作為方向,在過程中尋找過程,腳踩西瓜皮,滑向那里是哪里,不問西東。
凌子只想自己走,只想跟校友知會一聲,只想沿途見見校友,沒成想,一路激揚,一路青春嘹亮???,這一路未來充滿的不確定,不要你做多什么,只要是積極的行動,就能豐滿自己,還能順便成為光,照亮他人。
【作者簡介】
趙松波(甦子),瀚林管理智庫專家,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研究員。1966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畢業于河北地質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推動并踐行“一生二世”終生人生發展觀,傳播當代人的知性生活美學,一位始終對世界、對社會用新鮮時尚語言去描述、去表達并提升為方法論的學者。國際生態文明甦家(北京俱樂部)學派代表人物,精通茶學,擅長中國書畫與陶器藝術與實踐,還是非遺中醫技藝三通疏筋第五代傳人。2015年后,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融入社會,成就始終伴隨社會發展、享受社會福利的完美人生。以最飽滿的精神與熱情投入工作、生活,篤行當下,樂于與新青年、新思想碰撞出別樣的火花,與新生力量互相成就。
【版權聲明】
本文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及本網。圖源河北地大校友,歡迎轉載。非商業轉載請注明本網出處。商業轉載請獲得本網(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權后合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