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系列小知識——中秋節

2023-09-28 08:00 文字整理及朗誦:牛麗君
二維碼

中秋節20230929-01.jpg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光節、團圓節等很多別稱,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因中國農歷秋季在七、八、九月份,八月在正中,按中國古代“伯仲叔季”的排序,八月又被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正好位于八月正中,故稱中秋。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歷史久遠,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代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很多。據記載,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已經開始祭月拜月,后來的貴族官吏和文人雅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了民間,中秋節也就因此而慢慢的形成了。中秋節的起源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它與農業生產有關。我們都知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就以農歷秋季中間的一天作為節日。所以中秋節也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歷史。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中秋賞月,并把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了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明清時期,中秋節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蘊含的世俗情趣寓意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愿望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F在每年到了中秋時節,家家戶戶顯得格外的熱鬧。

自古中秋節的傳統民俗中,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活動,很多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祭月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一些少數民族在中秋節還有著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到了今天,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20230929-02.jpg


中秋是一個團圓的佳節,同樣也是養生的好時節。這個時間段,天氣轉涼,溫差比較大,要注意加強體育運動并補充睡眠,以增強體質和身體的免疫力。飲食上要少吃辛辣食物,增加粗糧的攝入,緩解便秘上火;不亂吃瓜果以防腹瀉;還要注意去濕氣,可以選擇泡腳,喝紅豆薏米茶等方式排除濕氣。

年年中秋,歲歲月明,天上人間,共此良辰。中秋節不僅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人們對這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十分重視,會在這一天舉行一些獨有的慶?;顒?,寄托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中秋節20230929-03.jpg


中秋節這個作為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淀,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親人團圓、社會和諧、感恩自然和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的歷史見證,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誦讀者:牛麗君簡介】


牛麗君.jpg


牛麗君老師,瀚林智庫專家,瀚林文化首席朗誦官。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英語教育專業,英國Huddersfild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高級講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與教材研究專家。從教30余年,主編、主審及參編多本專業英語教材及教輔參考書,獲得多項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獎。

牛麗君老師業余愛好朗誦、舞蹈,近年來活躍在朗誦及文化傳播領域,以聲音傳播文化。牛麗君老師誦讀作品詳見:www.asuabeleza.net。


【版權聲明】

本文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圖源網絡,感謝源引網站!侵刪!本網僅提供文字及圖片內容刊載。

昵稱:
內容:
提交評論
評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