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試圖對近年來我國礦業文化研究的探索、進展以及成果進行初步梳理,并就進一步加強礦業文化建設、發展新的礦業文明形態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思考。全文分五個部分,即:文化的概念、結構及意義;礦業文化的類別、特點及其主要內容;中國礦業文化的深厚底蘊;現代中國礦業文化的發展;新時代礦業文化的新境界;進一步加強礦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宣布: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談到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氣質與標識。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薪火相傳、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千百年來,中華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凝結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
中國礦業文化是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代礦業發展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成果于一體的行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推動礦業現代化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擬就礦業文化及如何進一步加強礦業文化建設坦陳己見,就教于這方面的專家、學者。
一、關于文化的基本理解
研究中國礦業文化,首先要研究中國文化,弄清其重要性及其內涵。
(一)文化概念的變遷
1.中國古人眼里的文化
文化是什么?中國古代典籍《易經》里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币馑际钦f:大自然有陽有陰、有剛有柔,有圓有缺,相互交替,這就是天文,即自然現象。統治者用規矩、禮儀來規范人們的行為,這就是人文,即人倫秩序。通過觀察天象(自然現象),來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這就是以文化人,即文化。
中國古代將“文”與“化”二字聯為一詞,即“文化”的,是中國目錄學的鼻祖、西漢的文學家劉向。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span>
擯棄以武伐人,崇尚以文化人,標志著人類文明時代與野蠻時代的分野,標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的誕生。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基本上屬于精神范疇,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所謂文治武功,“先禮后兵”。
雅致斯文、謙謙君子,不用任何蠻力,僅用精神、倫理、禮儀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去影響甚至改變別人的思想,形成有條不紊的社會秩序,這種無形的力量就是文化。
可見,在中國古代的先哲們看來,所謂“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以文教化,以精神、倫理、理念、禮儀等教育、感化那些尚未覺悟的人,使其遵循社會的規矩與秩序,成為有教養的人、文明的人。
2.現代中國人對文化的詮釋
翻閱有關的工具書,盡管對文化的解讀不盡相同,但基本的共識還是有的。
現代人對文化的理解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以及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制度、行為、社會關系、精神、藝術、風俗、習慣等。
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
文化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是人類相互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并普遍認可,能夠傳承和傳播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于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于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文化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獨特氣質,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他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拿破侖曾經是一個所向披靡、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的男人,建立形成了龐大的拿破侖帝國體系。最終慘敗滑鐵盧。拿破侖后來說過一句很深沉的話:“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與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薄袄麆Α笔鞘裁??指武力,是軍事;“思想”是什么?指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價值觀的文化。拿破侖以他一生的成敗得失為文化的重要性現身說法,并為他的總結做了精準的詮釋。
美國著名學者、"文明沖突論"的創始人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說:“在一個世界各國人民都以文化來界定自己的時代,一個沒有文化核心,而僅依賴政治信條來界定自己的社會,哪里會有立足之地?”
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如果說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風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文化的內容(結構)
關于文化的內容或結構,有以下幾種分法:
1、二分說
一種意見認為文化應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也有一種二分法人為,可把文化分為生產文化、精神文化。
2、三層次說
一種意見認為,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另一種分法是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規劃中談到文化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al)時,將文化分為三個方面,即:觀念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意識形態的東西;精神產品,知識、藝術、技術成果,代表性的場所為文化館、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另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文化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2)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包括習俗、儀式以及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3)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丑、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3、“四層次說”:
認為文化應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物態文化層:是由人類自然創制的各種器物,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它是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構成整個文化創造的基礎。物態文化以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標,直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人類對自然界認識、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層: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
(3)行為文化層: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它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于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行業特色的行為規范。
(4)心態文化層: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孕育、積累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的。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態文化又可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
關于文化形態的轉變,我們認為,一般來說,文化中的精華終究會凝結成文明,凝結成價值觀,凝結成精神,而精神最終可能升華到信仰(信念)。所以我們說,文化的精華是文明,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于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于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四)文化的作用(功能)
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人類創造出了文化。文化在它所涵蓋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發揮其功能。文化的這些功能主要是:整合(協調)功能、導向功能、約束(教化)功能、傳承(傳播)功能等等。
1.整合(協調)。社會群體中的不同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采取行動。文化的整合(協調)作用是指文化對于整合、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文化是群體成員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么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主動合作。
2.導向。指文化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行動者通過共享文化,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從而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約束(教化)。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循,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承(傳播)。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傳續的功能。同樣,如果文化向別的民族或國家流傳,那么它就有了傳播功能。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財富,是一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子孫后代,而且也向世界各國傳播。特別是是"絲綢之路"開通以后,包括“四大發明”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了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二、中國礦業文化的基本內涵
(一)礦業文化的概念
礦業文化(mining culture),是人類在開發業、利用礦產的實踐中所獲得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礦山、機器、設備、觀念、精神、制度、規范、藝術與知識,等等。
(二)礦業文化的分類
1、按礦業文化涉及的領域,可分為:國際礦業文化、國別礦業文化、行業礦業文化、單位或企業礦業文化等。
2、按礦業文化的形態,可分為:物質礦業文化、非物質礦業文化;或分為有形的礦業文化(顯性文化);及無形的礦業文化(隱性文化)。
3、按礦業發展的歷史時期,可分為:古代礦業文化、近代礦業文化、現代礦業文化、當代礦業文化等。
4、按礦業產業鏈,可分為:地質調查文化、地質勘查文化、自然資源(礦產)文化、礦山文化、冶金文化等。
5、按礦業子行業,可分為:黃金文化、珠寶文化、觀賞石(奇石)、礦物晶體文化、石油文化、煤炭文化、石化文化、建材文化、核工業文化等。
6、按礦業文化的特性,可分為:國民黨統治區礦業文化、紅色礦業文化、綠色(生態)礦業文化、廉政礦業文化,等等。
(三)礦業文化的內容
按照文化的四個層次,我們可以將礦業文化的內容梳理一下,并把它們分門別類,即:
1、礦業物態文化:礦山建筑、機器設備、科學技術、礦區遺址等。如,地質人員老三件、礦工服(帽)、地質礦山博物館。
2、礦業制度文化:法規制度等。如,礦山管理經驗、“鞍鋼憲法”、《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礦長下井制度、《加強職工文化生活的決定》。
3、礦業行為文化:行為規范、文化標識、思想教育、文學藝術等。如,礦業報國,敬業守紀,勤儉節約,患難與共,建設綠色、安全、和諧、智能、高效的現代礦業。
4、礦業精神或心態文化:價值觀念、精神寄托、倫理道德、信念理念、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如“兩山論”、生態文明思想、三光榮精神、鐵人精神,等等。
(四)礦業文化的特點
礦業本身的特點以及發展的歷程,決定了礦業文化的一些獨特的個性或特點:
1.傳承性。礦業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對礦產的認識、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的歷史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史??梢哉f,自從中華民族文化產生就有礦業文化的元素。礦業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礦業文化正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歷代礦業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不斷賦予新的內涵。
2.包容性。礦業文化博大精深,內涵及其豐富,既涉及自然文化、地質文化、礦產文化、采選冶文化,也涉及寶玉石文化、黃金文化、石油文化、煤炭文化、賞石文化、礦物晶體文化等,也包括古代礦業文化、近代礦業文化、現代礦業文化、當代礦業文化、新時代礦業文化等。礦業文化是開放型的文化,兼收并蓄,尊重差異,海納百川,吸納多元文化于一體。
3.時代性。礦業文化是人類在礦業開發和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又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礦業文化。到了新的時代,礦業的使命、職責、理念、理論、技術以及制度、機制都會發生深刻變化,植根于礦業開發實踐的礦業文化自然會留下的時代的烙印,蘊含著時代的精神。
4.轉化性。礦業文化產生于礦業開發、生產實踐,成為礦業行業一種特有的精神,形成一種價值觀甚至信仰。如地勘行業的李四光精神、“三光榮”精神、大慶“鐵人”精神。反過來,礦業文化會潛移默化影響著礦業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最終成為礦業行業獨有的素質和氣質。
(五)礦業文化的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守正創新,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動力。同樣,中國歷代的礦業文化是中國礦業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式礦業現代化的深厚底蘊。換句話說,推進中國式礦業現代化,創造礦業文明新形態,也必須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優秀傳統礦業文化,堅持礦業文化的守正傳承與創新發展。
所謂守正傳承,就是要挖掘、提煉、整理、吸收、繼承歷代的優秀的礦業文化,使之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所謂創新發展,就是要為傳統礦業文化注入科學理性精神、提供深刻思想內涵,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中激活優秀傳統礦業文化,促進優秀傳統礦業文化實現質的飛躍,讓形成的礦業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礦業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為中國式礦業現代化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
【作者簡介】
趙臘平,筆名“小屋清風”,湖南省邵東市人,作家、學者、高級記者。系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自然資源科普與文化》編委、中國綠色礦山推進委員會特聘專家、中國礦業聯合會礦業文化分會常務理事。著有《漫話珠寶首飾》《歷史在這里沉思》《透視中國礦業》《中央黨校楹聯淺釋》《趙臘平筆耕集》《曹雪芹的清凈女兒國》等著作。
編輯:千然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圖源網絡,感謝源引網站和原作者,侵必刪。非商業轉載請注明本網出處。商業轉載請獲得本網(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權后合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