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七十可能就老了,我們國家現在平均年齡75.4歲;但對于一所學校來說,他雖歷盡滄桑,仍正值風華。
看啊,他從宣化地質學校,到河北地質學院,到石家莊經濟學院,再到今天的河北地質大學,從山溝走向城市,隨著時代的跨越,他從未停止迭代更新的步伐。
每一個在校生,那時還懵懵懂懂地應對學習、生活、社會、愛情,可能還全然沒有感受到入學的結局正是人生的開局,還沒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改變會有多大,還沒感受到那些畢了業的師兄師姐為什么在離校那么久,怎樣愛、怎樣恨、怎樣感恩、怎樣銘記這大學的四年,更有那遠在云南楚雄的凌子,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是要從遙遠的八千里之外,像苦行僧一樣徒步走向母?!@是怎樣的讓人生從此改變的大學生活啊!
在母校七十華誕的日子,我想和在校的師弟師妹們說,這四年,對我的影響不能泛泛地說:太大了。而是要更準確地描述,最起碼有如下幾個改變:
1、把我從原生家庭的軌道上拉了出來。用日日相伴的密度,與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滲在了一起,非常好的一次改變,讓我領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仿佛就是到了哪一個同學的家鄉做了趟深度游,風物人情,達觀世事。
2、把我的思維模式重置了一遍。不再是幼童般被耳提面命,不再是死記硬背的緣木求魚。在校園所有的科目,都是從現實世界中抽出來的理論、模型。雖然科目不盡用,但也教給我們許多一生有效的學習工具,如微積分、普通地質學、消費心理學……等,是為道為法,大可以用之去理解世界,理解未來的許多不確定了。
3、把我的未來抬到了另一個生態領域。雖然沒有誰學什么干什么,可這套方法論和學歷還是一個投名狀,向上,繼續鉆象牙塔,向外縱橫四海,向下,邁開腳步,走向紛紛攘攘的大千世界。
面對這七十年的校門,還想說好多,可是,時代奔流的資訊已經等不起一個只知思考卻遲遲不付諸生命于行動的人了。
作為地大生,我們有著與眾不同的基因,正像學校博物館那具恐龍一樣,潛移默化地會給到我們有著宇宙觀的視角,地質觀的心態,像考古家、醫生那樣超越生死,穿越億萬年,去達觀博物。
我們從每一片沉積巖上的孢子上放大視野。
達,是“寬”,也是“到”;
觀,是“看”,也是“內省”;
博,是“厚”,也是“深”;
物,是“現實”,也是“品類流行”。
我讓ChatGPT給我解釋我們的校訓,它的回答初讓我忍俊不止,而后又耐人尋味:"達觀"意味著心態豁達、不計較得失,"博物"則表示博物館。所以,"達觀博物"可能表示一個心態豁達的人在博物館中觀賞展品的狀態。此外,"達觀博物"也可以解釋為一個注重人文和社會價值的文化機構,類似于博物館,但更加強調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以及對人們的啟迪和教育。
是啊,學校,何嘗不是一所博物館呢。
從年前ChatGPT3.5到現在,我們迎來了硅基生命的元年。走出校門的,在社會中學;還在校門里的,更要懂得如何去學。我想現在可能是最讓“授予”與“受于”都特別迷茫的時代,然而,這也正是我們的校訓,更應成為每個校友座佑銘的時代——達觀博物,見證自己,見證未來,不負生命,不負時代。
特用當代語素語法,不忌講求格律的校友笑話,賦詞一首,感恩母校培育,慶賀母校70歲華誕:
浪淘沙 達觀博物
大地起驚雷,
物數并肩,
自然生態大裂變。
網絡已占半邊天,
未來怎斷?
博物更達觀,
浪起潮頭站上端。
笑顏面對不確定,
一往無前。
趙松波
河北地院經管系85421班
2023.3.27 于深圳
【作者簡介】
趙松波(甦公子),瀚林智庫專家,研究員。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態文明與傳播研究室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委員會會員、景德鎮市傳統手工陶瓷協會會員、理事、中國校園健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
1966年3月生于吉林通化,1989年畢業于河北地質學院經管系計劃統計專業。先后在吉林地質調查四所、北京電影學院數字中心,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工作。曾任北京電影學院音像出版社副主編。
茶人,擅長產業策劃、影視編導、品牌營銷、平面設計、書畫陶藝、創業與個人發展咨詢。
【誦讀者:牛麗君簡介】
牛麗君老師,瀚林智庫專家,瀚林文化首席朗誦官。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英語教育專業,英國Huddersfild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高級講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與教材研究專家。從教30余年,主編、主審及參編多本專業英語教材及教輔參考書,獲得多項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獎。
牛麗君老師業余愛好朗誦、舞蹈,近年來活躍在朗誦及文化傳播領域,以聲音傳播文化。牛麗君老師誦讀作品詳見:www.asuabeleza.net.
編輯:千然
【版權聲明】
本文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及本網,歡迎轉載。非商業轉載請注明本網出處。商業轉載請獲得本網(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權后合法使用。